师恩难忘,“特”“色”培养

许华平

1997年7月,我收到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专业为化学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。有人告诉我说,曾经有一位我的宜兴同乡唐敖庆院士在那里做过校长。9月,我在常州站坐上了1348次列车,经历了34个小时的旅行,终于到了美丽的春城长春。9月的长春,天那么高那么蓝,东北的米饭是那么的好吃,对长春和吉大的美好印象从那一刻开始,直到如今。

图1 1997年10月,长春文化广场,初到吉大求学

那个时候吉大化学学院人才济济,博士生导师有54名,同学们戏称为一副扑克牌。吉大的学风和教风都很好,通过几年的认真学习,我的成绩在高分子班里名列前茅,比较有把握可以保研。大三下学期开始联系研究生导师的时候,首先想到了张希老师。但当时张希老师已经招了基地班的三名学生,没有更多的名额。我考虑再三,决定给张老师再打一次电话试试。电话接通后,张老师说:“抱歉,我的招生名额已经满了。”这时候我说:“张老师您是高分子专业的导师,今年却没有招高分子专业的学生,从道理上好像有点讲不过去啊。”张老师考虑了一下,认为我说的有点道理,就让我去北区的科技楼进行了面试。通过这次机会,我有幸成为了张希老师的学生,彻底改变了人生的轨迹。

图2 2001年6月,Dendrimer研究小组(张丽,霍峰蔚,董斌,许华平(左三)

向导师张希教授(左一)敬酒

从2001年到2006年,我在张希老师课题组硕转博,主要从事树枝状分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模拟酶的课题研究。期间去比利时鲁汶大学交换学习了一年。2006年博士毕业后,张老师又推荐我到荷兰著名的超分子化学家David N. Reinhoudt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。一年之后David退休,我改在Jurriaan Huskens教授课题组继续博士后研究。2008年7月我回到清华,又给张老师做了6年助手,继续学习如何做学问和指导学生,直至2014年拿到杰青后独立开展工作。因此,我有幸跟随张希老师学习工作超过10年。适逢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建院四十周年,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,倍感受益良多。

图3 2009年10月,荷兰特温特大学联合组会,博士生指导教师张希教授(左一)和博士后合作导师

Jurriaan Huskens教授(右一)亲切交流

张老师培养研究生本着循序渐进、先易后难的策略。在学生读研的早期,会先给一个相对容易的课题,让学生接受比较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,包括总结汇报、撰写科研论文、回复审稿意见等。学生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后,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,加深对科研的兴趣;同时也减轻了学生毕业的压力,接下来可以轻装上阵,去尝试更具挑战性的课题。回忆这么多年来,印象中从来没有哪个师弟出现过毕业困难的问题。我自己独立带研究生后,也遵循这样的策略,尤其注重低年级学生的学术起步,以及处于“逆境”时的指导和支持。

张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品位,强调做科研要力争“The First or the Best”,要做与众不同的创新性工作,或者在某个方向上深耕挖掘,最忌讳跟风热点。我自己独立后也遵循张老师的教诲,鼓励学生做第一流的课题,做特色鲜明的研究。我们课题组在国际上开创了含硒高分子生物医用方面的研究,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含硒动态共价键,将其引入高分子,制备了功能含硒高分子材料。课题组还开发了原子序数最高的非碳主链聚合物—聚碲氧烷。碲和硒的元素符号分别为Te、Se,刚好与特(Te)色(Se)的汉语拼音相同,因此学生们都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为荣,认为我们所做的是“特色”高分子。

张老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,非常关注学生们对美的发现与美感的养成,他常说“科学和艺术是从来不分家的”,要想做出一流的工作,必须要有一流的审美。张老师非常重视学生们的组会报告,他会认真记录,并且耐心地指点幻灯片中的排版细节、科研作图布局以及胶片的配色。课题组曾经组织过“每月一图”的比赛,通过投票选出最美观的科研图片,提升同学们的美感,鼓励大家在科研过程中不断追求严谨的数据和美观的作图。每年过年的时候,课题组还会组织学生们一起设计年终贺卡,要求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,最后张老师会把这些贺卡寄给全世界所有学术界的朋友,经常会收到很多对设计者的赞扬。

图4 2011年9月,课题组评选的每月一图“A Nano Letter”

张老师十分注重组会对学生能力和眼界的培养。组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,比较常规的是汇报阶段性工作的报告,报告结束后往往会有非常热烈的讨论。我自己独立后为了鼓励学生们踊跃讨论,在组会开始时会请大家喝一杯精酿啤酒。文献报告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眼界,不只局限于自己研究课题的方向,介绍的文献可以是物理方面的、生物方面的,甚至有趣的故事也可以。有时候当课题组需要补充某一方面的知识,还会组织同学们进行相应内容的读书报告,或者不时地邀请专家来做讲座,教授某一学科方向的知识。我印象中比利时鲁汶大学的Mario Smet教授给我们讲授了一系列“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”的报告;原感光所的吴世康老先生给我们讲授了一系列光化学的课程;Barbara Whitesides(哈佛大学George Whitesides教授的夫人)则给我们讲授了主题为“How to Write Scientific 足彩投注”的一系列课程,等等。

图5 2009年3月,中科院理化技术所吴世康老师的系列光化学与光物理讲座

图62009年7月,比利时鲁汶大学Mario Smet教授《足彩投注》系列讲座

得益于在德国交流学习的经历,张老师认为东西方不同思维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火花,因此总是尽己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换学习或出国开会的机会,尽量让学生得到“三明治”式的教育。我研究生期间也非常有幸,去比利时鲁汶大学交换学习一年,合成了一百多个化合物,极大的增加了自己在有机合成方面的自信。在我独立工作以后,也努力向张老师学习,我们课题组的研究生都有较多的出国交流学习的经历,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曹玮(吉林大学2007级本科校友,2021年获海优资助回北京师范大学任职)在博士期间甚至有六次出国交流的经历。

图7 2023年5月,许华平教授(一排左四)课题组三名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

张老师十分尊重学生,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印象中从没见他严厉地批评过学生,但学生们却对他十分敬畏。他在经费规则允许的范围内,尽可能给学生们多发生活补助,让研究生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科研。他充分信任学生,课题组没有严格的工作日、工作时长的规定,对于自律的学生来说可以非常自主地安排实验和生活的时间,既保证了工作效率,也保护了学生们的内生动力。

时光荏苒,转眼间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已经迎来了建院四十周年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想对母校和张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。感谢母校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优秀的教育资源;感谢张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关怀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将继续努力学习、不断进步,为母校争光添彩!同时,我也祝愿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越办越好、越办越强!祝愿张老师和那些像张老师一样的导师们身体健康、工作顺利!祝愿所有在母校求学和工作的师生们前程似锦、事业有成!


许华平,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,党委书记,化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,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。2001年和2006年分别在足彩投注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,导师为张希教授。2004年至2005年,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交流学习一年。2006年至2008年在荷兰Twente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。2008年7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,2014年起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。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,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和领军人才。入选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(2024),获科学探索奖(2023),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(2021),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(2017),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(2011)。2017年至2024年担任美国化学会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& Engineering副主编,2024年起担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. Mater. Interfaces执行主编。担任ACS Macro Letters,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,Supramolecular Material,《足彩投注》,《足彩投注》等期刊编委,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,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,化学竞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,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委员,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分会委员,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表界面工程分会委员等。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含硒/碲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。